《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
《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道教于清代就在兴宁县流行,至民国时期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道士凌佛桂曾从师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他在杯花舞方面博采众家之长,技艺较高。
《杯花舞》是在100年前才创新的。以前,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道士朱官祥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杯花舞”是道教中特有的舞蹈形式,但作为宗教活动中的节目,建国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停止了活动。
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好。《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1956年,这个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获得节目奖。1957年2月《杯花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1957年“五一”节,作为广东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由我市青年罗万泉、曾应宜、曾强章、潘焕茂、刘丽珍、李如香、罗惠文、毛玉珍等八人组成的《杯花舞》舞蹈队赴京演出。演出结束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0年以后,作为道教资料的搜集整理,省音协派人曾来兴宁录音记谱,并编进《梅县地区民间歌曲集成》;省舞协也分别于1981年、1983年两次派人来兴宁对《杯花舞》进行全面录像。
1983年县文化馆以林惠文同志负责的创作人员继续深入挖掘,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编纂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头,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1983年度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荣获全省业余舞蹈作品评选二等奖;梅县地区一等奖并参加了广东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艺术节的三场演出,其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多次向海外播出,并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同时编入了《中华舞蹈志·广东卷》。2002年6月底杯花舞《明月照山乡》作为其中一个节目,到香港参加香港各界庆回归五周年演出,共演出三场,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该舞蹈还多次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演出,受到好评。2003年编创的双人杯花表演唱《哥妹同栽摇钱树》参加了在深圳龙岗区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获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银奖。2005年新创作的杯花舞《杯花声声》在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再获金奖。
Copyright © 2022 兴宁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兴宁网站建设 兴宁网站推广 地址: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怡兴路57号视窗电脑 粤ICP备2021115672号 XML地图 专注为兴宁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网站推广、广告设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