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宁视窗网!本站为兴宁企业、店铺提供免费的互联网页面展示,提供企业网站建设、域名注册、网站推广等企业服务项目,欢迎联系0753-3326678

历史文化(摘自百度)

人文环境

一、史前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兴宁开展过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镇荷树拗等地发现铲、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82年,在永和镇振兴管理区猫子窑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属新石器中晚期遗存;同年,又在叶南镇中径大窝里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属新石器晚期遗存。到80年代末为止,兴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兴宁博物馆收藏了上述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个。这些出土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兴宁已有古人类居住。从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纹来看,当时已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35] 

二、宋以前南迁汉人与早期居民

宋代之前,中原汉人已有几次较大规模的南迁。早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国60万军队攻灭楚国,继之深入岭南。续后,秦朝把岭南作为迁徙中原“罪徒”的一个流放地,加以“经略”开发。终秦一代,南迁的中原人有3批、数十万人。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镇大村鬼树窝崩岗南坡出土6枚完整的编钟。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物。编钟的发现说明秦汉之际兴宁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他们可能先是驻军,后代成了岭南居民。在发现编钟的村庄有个地方叫秦王坪,相传就是驻军的营地。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人亦有多次连续性的南迁转徙。遣至唐末五代,南迁客家先民,“其远者已达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则达福建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则在赣南各地。”兴宁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惠、嘉,引文中所述应是包括兴宁的。

根据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北宋熙宁三年(1070),兴宁县约有6000户。翌年,兴宁分地置长乐(今五华)县后,有4000户。宋代户口以役赋对象列册,足证明官宋前中原汉人定居兴宁者已为数不少,此外当时地主有隐藏人丁的做法,实际上兴宁的人口远远不止如此。

兴宁历史上的早期居民见于史籍的还有瑶族。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瑶之后颇多,大抵聚处山林,砍树为舍,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语言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以岭东文化与居于广东的瑶族居民的文化相比较,可以断言,古代岭东居民与瑶族居民曾长期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到了明代,统治者曾对瑶民大举征伐抚缉,兴宁瑶民逐渐减少。清康熙以后,清政府把瑶民与汉民一体编户,消除汉瑶界限。至清末,除外迁者以外,县境内已没有瑶族居民。清末罗献修《兴宁乡土志》记述:“国(清)初时,县东六十里铁山蟑尚有瑶民磊石为居……近百年来,既消归乌有矣。”

兴宁历史上的早期居民还有疍民。疍民原是居住在中国东南地区的古代百越族之一。秦汉时代,辗转迁徙到广东沿海和珠江各支流,舟居水宿,以蛇为图腾,成为水上居民。他们何时开始定居于兴宁,尚待进一步查考,但至迟在元朝未年间。据史籍记载,明朗正统(1436~1450)年间,兴宁已有在籍疍民38户,船38艘。至清末,置民所剩不多。据《兴宁乡上志》记载:“惟麦姓二三人”尚是疍民。 [35] 

三、客家民系

客家汉剧

经历了几次大迁徙的客家先民在粤东北以及相邻的闽赣边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山区定居后,逐渐形成具有特殊的方言、风俗习惯乃至相似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客家先民迁入梅州地区的兴宁,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除了继续外迁的之外仍有百万之众,全县百人以上的姓有93个。 [35] 

文化场馆主要有:兴宁会展中心、兴宁市少年宫、兴宁市文化馆、兴宁市博物馆、兴宁市图书馆、兴宁图书档案馆、兴宁市山歌剧演艺中心、兴宁青少年文体活动馆、兴宁美术馆、白鹤美术馆、兴宁市历史纪念馆、兴宁市党史教育馆、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罗屏汉张瑾瑜烈士纪念馆和故居、兴宁市版画传承创作基地等。 [36-39]     [107]  [125]  [143] 

红色文化

兴宁是原中央苏区县、重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周恩来、李井泉等革命家曾留下革命足迹。 [7]  [40] 

兴宁革命斗争历史悠久。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兴宁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大革命初期,共产党员赖颂祺、卢惊涛、曾不凡奉命回兴宁开展农工运动,播下了革命火种。第一次东征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部在兴宁战斗生活了20多天,对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工、农、青、妇革命运动,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推动党团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8] 

东江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四•一五”以后由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中共东江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部署,率领东江人民向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而创建的。 [155]  五兴龙根据地位于东江的西北部,地处两省(广东、江西)三县(五华、兴宁、龙川)边缘交界的地区,距三县县城均在百里之外,毗邻中央苏区。 [156] 

土地革命期间,兴宁苏区与中央苏区腹地唇齿相依,蓝胜青、刘光夏、罗屏汉以及700多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兴宁现有革命遗址55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8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6处、烈士墓2处、纪念设施11 处。近年来,兴宁共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大坪镇罗屏汉故居、罗浮镇瑶兴村红五十团旧址、水口镇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梅子坑胡屋“五县联合暴动会议”旧址四处革命遗址的修缮和布展。 [41] 

兴宁全市共有烈士纪念设施80处,其中市级烈士纪念设施31处(合水革命烈士陵园1座,烈士纪念碑1座,烈士墓29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49处。 [107-108]  

侨乡文化

兴宁是华侨之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50余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兴宁市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处处都体现了海外华侨热爱故土的乡情之恋。为了表彰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对家乡的贡献,兴宁市按照条件把突出贡献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授予兴宁市荣誉市民,或者邀请为兴宁市政协港澳委员,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家乡的建设。至2013年,已有89位华侨港澳同胞被授予兴宁市荣誉市民称号。 [42] 

客家民居

兴宁人的房屋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即围龙屋、棋盘屋和四角楼,规模宏大,往往数十户以至百户人家聚族而居。弥后,规模较小的二栋两横式较为普遍。 [43] 

兴宁是纯客家市(县),有独特的客家风情和客家文化,全部使用客家方言。据2010年普查,全市现存较好的客家围屋(含围楼、四角楼和围龙屋)仍有4800余座。2012年12月兴宁成功申报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44] 

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时岭东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如兴宁特色古民居何子渊故居、原膴隆基等。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

兴宁围龙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栋两横一围屋,正中一大门,两旁一小门。大的也有多横层、多围层的,其小门也跟着层数增多而增多。如叶塘黄雀湖黄屋、宁新东升围(九厅十八井)均为三层围龙,合水官塘下黄屋有四层围龙,宁新花螺墩长兴围罗屋计有六层,据知是兴宁市内围数最多最典型的围龙屋。

客家围龙典型——花螺墩

花螺墩长兴围罗屋的结构为三堂八横六围龙,堂分上中下三堂,横为三堂两侧纵列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围是堂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的横屋,围是堂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如不身临其境,是不能体会到围龙屋整体结构的意义的。

文物古迹

兴宁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明正德十年,祝枝山授任兴宁知县,留下《神光山》《游和山麻石岩》等歌咏诗文,北宋抗金大臣李纲、南宋文天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皆在兴宁留下传说。古建筑是兴宁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城池、村寨、府第、民居,还是寺院、学宫、书院、会馆、宗祠、亭、台、塔、桥,均具鲜明的客家特色和中原古文化的传统。有被称为“民间宫殿”的围龙屋2985座。兴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有新石器时代遗址35处、革命遗址12处、古窑址11处、植物古化石区1处、古村寨址11处,历史文物185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19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兴宁学宫、两海会馆、磐安围、兴宁古城墙、文峰塔、善述围、棣华围、李和美屋、玉成围、何天炯旧居、恒云楼等11处。(详见: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历史建筑名录、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兴宁市十大古民居、梅州市宗教活动场所名录等)

兴宁编钟,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大村古树窝崩岗处,发现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编钟六个,为红铜与锡合金制件,宫廷乐器。其器形上大下小为合瓦型。柄肩附纽,钟口有角,两侧有细长音脊,外表下面有3排6组13个乳钉,背面有3排3组,每组4个共12个乳钉,钟身正面直上有菱形纹、斜线纹,下部横向为支雷纹,表面钢绿表翠,古味蛊然,进之扬声。其重量分别为28.5、27.5、21、18(其中2个同重量)、16.5市斤,是广东境内已发现编钟中最完整,音量音色最好的一套,十分珍贵。它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史、地方民族史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编钟在新圩的发现,也说明了秦汉之际兴宁地方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

兴宁民间传统工艺有纺织、制扇、制笔、制瓷、编织草席、编棕、造纸等。 [48] 

兴宁非遗方面有兴宁竹板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杯花舞、兴宁罗家通书推算法、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兴宁上灯习俗、兴宁李家教拳、兴宁版画、兴宁珍珠红酒酿造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兴宁客家山歌、马灯舞、罗岗高山茶油制作技艺、兴宁老酒酿造技艺、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兴宁黄粄制作技艺、新陂乐仙腐竹制作技艺、兴宁花灯、刁家教拳、李家教拳、兴宁根雕技艺、陈华记凉茶制作技艺、兴宁烙画、兴宁藤编技艺等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本土方言

客家方言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它与北方方言相似,是从北方语言演变而成的。客家祖先原居住在中原一带,因战乱历经了东晋、唐末以及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大迁徙。先后在赣南、闽西、粤东北地区定居。定居后又与南方百越人相处。在迁徙中和定居后都夹杂了不少各地方言,加上气候、水土之差异,使语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就以兴梅地区来说,客语虽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梅县语没有翘舌音zh、ch、sh,五华语上声不明显。梅县语较软,五华语较硬,兴宁语则介乎其中。兴宁语语调较平板,且同音字多,有九“竹”、十三“风”、三十个“是”之说。客家先民既来自中原,其方言虽经千余年之演变,仍多六朝古音。

微信扫码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0753-3326678

  • 移动电话13643087399

Copyright © 2022 兴宁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兴宁网站建设-兴宁网页设计 地址: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怡兴路57号视窗电脑 粤ICP备2021115672号 XML地图 专注为兴宁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网站推广、广告设计服务